第62章 No?61

第62章 No?61(1/3)

斐迪南:奥匈帝国皇储,奥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之侄。18**年皇太子鲁道夫自杀,斐迪南被立为哈布斯堡王朝皇储。1**8年任奥军副总司令。1908年,他极力主张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加深了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导致波斯尼亚危机。他极力反对南斯拉夫独立,主张把奥匈二元帝国,改组为奥地利、匈牙利和克罗地亚三元国家。

欧洲战事

欧洲大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共有四条战线。西线:英、法、比利时军队与德军对抗;东线:俄国军队、奥匈帝国,与德国军队作战;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以及罗马尼亚、希腊等国家军队与奥匈帝国、保加利亚的军队作战;意大利战线:意大利军队对抗奥匈军队。其中,西线和东线起决定性作用。

位于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国边境的西线,从北海延伸到瑞士边境,长约700公里。1914年8月初,德国按照施里芬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起进攻。

施里芬计划是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所制订的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即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用4~6星期的时间击溃法国。然后,挥师东进,与俄军交锋。在三四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

战争开始后,由小毛奇将军指挥的70多个师的德国部队,猛攻法国,迅速逼近巴黎。法国统帅重新部署兵力,加强了巴黎的保卫。9月,两军在马恩河流域长达200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会战,这就是著名的马恩河战役。

法、英六个集团军,德国五个集团军,共150多万人参加了战役,战斗十分激烈。法军伤亡14万人,德军伤亡22万人,结果德军战败,退至艾纳

河一线。这次战役扭转了巴黎的危势,稳定了西线,遏制了德军的迅速推进,并使德军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德国统帅小毛奇也因为这次战役的失利而被撤职,由法尔根汉取而代之。到12月,战争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形成相持局面。

在东线,尚未动员完毕的俄军,于8月中旬向东普鲁士发动进攻。德军不得不从西线抽调一部分军队去对付俄军。从8月底到9月中旬,兴登堡指挥的德国军队利用俄军缺乏配合作战的弱点,先在马祖尔湖地区歼灭了俄国第二集团军,然后攻下了俄国第一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斯特尔堡。

9月13日,俄军退出东普鲁士。与此同时,俄军挫败了奥匈军队,截至年底,东线交战双方军队在阵地里对峙,呈胶着状态。

在南线巴尔干战场上,从8月至12月,奥军曾三次攻入塞尔维亚,并两度占领贝尔格莱德,但由于塞尔维亚军队的顽强战斗,共歼灭奥军28万人,于1914年底把奥军全部赶出国境。此后,塞尔维亚战线进入沉寂状态。

经过1914年的战斗,德军的速战决策破产,从总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看,在战略上开始处于不利地位。

进入1915年,德国打算占领俄国的大片领土,迫使它退出战争,然后控制巴尔干半岛,打通通往土耳其的道路。根据这一战略构想,从1915年1月到9月,德军在东线发动强大攻势,占领了俄国大片领土,并使俄国在东线损失了300万人的兵力,俄军损失惨重,但德国没有达到迫使俄国同它议和的目的。

1915年5月,英、法、俄把意大利拉入协约国集团参战。从此,欧洲战场上的意奥边境又形成了一条新的战线。6~11月,意奥两军对垒

,意军损失了30万人,但没有取得进展。

1915年10月,在巴尔干战线,德、奥、保加利亚联军共65万人发动对塞尔维亚的进攻,塞尔维亚陷落,与同盟国的领土连成一片。

1916年是大战关键性的一年,交战双方最大限度地调动本国的人力、物力投入战争。德国把重点放在西线,以法国凡尔登要塞为目标,发动了强大攻势。凡尔登在法国的东北边境,是巴黎的前卫,也是法军全线的枢纽。

1916年2月21日,德军以强大的火力,猛击凡尔登,法军殊死抵抗,到9月德军攻势停止。这一战役,双方伤亡近80万人。因此,这次战役又有凡尔登“绞肉机”之称。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德军军力开始衰落,逐渐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为了减轻凡尔登的压力,牵制德军,英法军队按照预定计划,于7月1日发动了索姆河战役。9月,英军首次把新式武器**投入战斗,战役持续到11月中旬,索姆河战役和凡尔登战役一样,都是巨大的消耗战。几个月中双方伤亡惨重,各损失60余万人。

英法军队虽未达到预定的夺回失地的目标,但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转化。

两次战役以后,协约国集团人力、物力资源的优越性开始表现出来,它们的军事装备已经赶上了同盟国,而军力则继续超过同盟国。1916年,协约国军队共有425个师,而同盟国则只有331个师。

战争进行的前两年,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德国舰队一直无法出击。为了突破封锁,改善自身处境,德国决定进行海上进攻,由此导致了一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史称日德兰海战。

(本章完)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