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自贸区——中国新的对外开放战略
林毅夫
作者简介
林毅夫,男,原名林正义(到大陆后改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核心观点
◆ 自贸区的政策以及“一带一路”新的战略是按照我们与时俱进的需要提出的新的改革开放战略。
◆ 自贸区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能够让中国有一个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也可以给中国一个更好的对外环境,并且不仅能够帮助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可以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他们国家现代化的梦想。
中国从1979年开始,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在过去这36年当中,这么一个过渡转型,中国取得了成绩,是在人类经济上的一个奇迹。36年间,中国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09年的时候,中国的GDP超过日本,变成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2010年的时候,中国的出口超过了德国,变成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国。2013年的时候,中国的贸易总量,也就是进口加出口超过美国,变成全世界最大的贸易国。并且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在去年的时候我们超过美国,变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对于同一个时期的东欧国家也在转型,但他们遭遇到的问题经济崩溃,危机不断。为什么同样的转型中国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最主要是在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式采取转型的策略,采取了渐进的双轨方式。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有很多国有企业,在资本技术很密集的产业,在开放竞争市场当中是没有能力的,一方面给这样的产业给予必要的补贴,第二个方面给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采取开放性的态度。这样一个双轨制的改革,让中国能够维持稳定和快速发展。
这种双轨制的方式,对外开放也是这样子的,对那些我们没有比较优势的,技术资本很密集的,当时主要是国有企业的产业领域,我们继续给它必要的保护,但对那些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采取开放的方式招商引资,效果也非常的好。并且当时中国是一个资本市场很不发达,国内金融体系也是很不健全的转型经济,所以,我们在资本账户还是采取管理控制的方式,然后在经常账户上面采取开放的方式。这样一个渐进的双轨转型方式,让中国取得了稳定和快速的发展,但这样的改革方式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八九十年代,由于我们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有一些资本密集的产业没有比较优势,但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中国从一个低收入国家变成一个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原来一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已经符合我们的比较优势,就是一些装备业和汽车产业。在不符合比较优势的时候给他保护补贴,是雪中送炭,让我们的经济稳定,在稳定上才能发展。现在已经
符合比较优势的,如果继续给他保护补贴的话,是锦上添花,对这些企业当然是好的,但带来的后果是这些保护补贴都会创造寻租行为,会造成社会风气的不良。
所以我们对内的改革,必须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决定作用,让价格由市场来决定,必须全面深化经济改革。那么在对外开放上面也是一样的,改革开放初期,为了保护一些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对很多投资领域限制,资金不能自由流动。现在要继续深化改革,不仅是对内的深化,而且对外开放也必须深化。我想自贸区的提出,也就是在探索怎么样在投资领域上面把那些限制取消掉,除了少数几个确实关系到国防安全的,我们必须有所控制,其它的都应该开放。并且在资金也是一样的,过去在资本账户是有管制的,现在要更好地让我们能够利用国内跟国际的资金,在资本账户去探索一个开放的方式。
当然这些改革呢,我们采取务实的态度,就是先到某个地区试验看看,效果怎么样,可能有哪些不利的影响,那些不利的影响怎么样克服、优良的放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自贸区率先提出,现在自贸区也扩展到天津、广东、福建,这是我们自贸区提出的历史背景。那么“一带一路”的战略,为什么会被提出来呢?我们现在经过36年的改革开放,是一个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然是希望能够变成一个高收入国家。从中等偏上的国家变成高收入国家,从改革开放经验来讲,应该更充分利用国内的市场和国际的市场,国内的资源和国际的资源。第二个方面,我们现在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同时,按照市场汇率计算,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我们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那么在国际上,我们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同时,也应该有相应的影响力和发言权。
这样应该是符合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可是目前的国际秩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规则的设计是由当时的发达国家设计的。现在整个国际的板块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如果要中国承担更大的义务,应该给中国更大的发言权。这个在国际上有很多讨论,基本上是共识,并且在2009年的时候,胡主席跟奥巴马总统已经达成协议,一方面比如在世界银行中国的投票要增加,在国际货币组织中国的投票权要增加,但在美国的国会上并没有通过。并且美国为了维持自己在亚洲太平洋的利益,提出的重返亚太,实现亚太再平衡。并且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应该参加国际各种贸易规则的谈判,深化各种的国际贸易体系。可是在跨太平洋国际伙伴关系,在太平洋成立自由贸易区,中国却没有受邀请参加这些谈判。明显的这是什么目的?这个目的是想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优势,以及确保美国的地缘政治经济的安全利益。拿一个战国时代的例子来做比喻的话,美国采取的政策是合作,来制约中国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在2013年的时候,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并且在印尼
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一个新的亚太地区亚洲、欧洲地区合作框架,目标是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建立所有这些国家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这个倡议的提出,是以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抓手,所以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和丝路基金。对这样的一个政策,在亚太地区需要基础设施,需要合作,美国也是了解的,在它提出“重返亚太”的时候,美国提出建立印度太平洋经济走廊,并且提出了新丝绸之路,连接阿富汗和中亚的国家。但相对于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即使在美国很有保留的状况下,有57个国家参加,当中包括德国、英国,现在五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当中四个参加。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印太经济走廊”目前可以说无声无息。
中国在提出这个创意的时候,有三大优势,第一个优势是中国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面,不管是从产业还是建设能力上面有优势。第二个优势,中国现在有3.7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且展望未来,中国每年的外汇储备还是会增加。所以中国用这些外汇储备来支持这些基础建设的能力不管从资金来看还是建设能力来讲,都是非常优越的。我们知道,一般发展中国家制约它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基础设施,如果帮他解决基础设施,大家都是受欢迎的。第三个优势,我们有发展阶段的优势,我们前期一端时期的发展,是以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让中国变成最大的出口国,让中国变成了世界的工厂。但现在虽然中国经济发展的上升,在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业上边中国主要失掉“比较优势”,开始要把这些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业转移到其它工资水平比较低的国家。
反过来讲,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能够真正取得持续发展的,是真正抓住劳动力密集型比较优势的战略机遇期,取得二十年、三十年的发展,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或者高收入国家。中国现在已经到了要把这些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业转移出去的阶段,而且要转移出去的规模非常巨大。因为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日本整个制造业的规模是970万人,80年代的时候,亚洲四条小龙像韩国整个制造业的规模是230万人,我们台湾是150万人,香港不到100万,新加坡50万。中国的整个制造业,按照第三次工业普查是1.25亿人。所以中国的“一带一路”提出来以后,能够得到这么多的响应,最主要这不仅是中国自己的利益,而是创造一个国际和平的发展环境,让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国际两个资源,也会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千载难逢发展机遇,这是一个合作共赢。
总的来说,自贸区的政策以及“一带一路”新的战略,都是在这个阶段,按照我们与时俱进的需要提出的新的改革开放战略。这个战略的落实,能够让中国有一个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也可以给中国一个更好的对外环境,并且不仅能够帮助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可以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他们国家现代化的梦想。
(本章完)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