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No?59

第60章 No?59(1/3)

日本武士:一般是职业军人,是幕府将军统治人民的主要工具。“士、农、工、商”被划在武士之下,受到等级身份制度的严格限制。还有30多万被称作“非人”和“秽多”的贱民,被排斥在士、农、工、商之外,过着悲惨的生活。

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期。欧洲主要国家及亚洲的日本开展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确立了资产阶级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地位。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各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了第二次科技和工业革命。

电能的应用和电力工业的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内容。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电力作为新的能源逐步取代了蒸汽动力而占据统治地位。

1820年,丹麦的奥特斯发现了电流导线可以使磁针偏转。这就是电流的磁效应,揭示出电能向机械能转化的可能。

德国科学家西门子1866年发明了自激式发电机。紧接着,1870年,比利时发明家格拉姆又进一步改进,制成电流更加均匀的发电机。1882年,法国科学家德普勒初步解决了远距离输电问题。

1876年,美国发明家贝尔发明电话机。1878年,在波士顿和纽约之间通了世界上第一次长途电话。

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在此前后,他还成功地发明了录音器、电车和活动电影机。

1895年和1896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和俄国人波波夫,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传播实验。20世纪初,这一先进技术被美国引进。

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在英国人弗来明制成的二极管的基础上,发明了三极管,使无线电通信工业发展到了电子管时代。10年后,美国实现了大西洋越洋长途电话通信,接着建立电台,普及收音机。

工业动力对工业全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反映近代工业水平的主要标志,因而是近代工业重点突破的领域。1876年,德国人奥托根据德罗夏冲程循环理论,成功制成了第一台冲程内燃机(亦称汽油机)。

随后,德国工程师狄塞尔经过多年的试验,于1897年又制成了大功率的柴油机。1886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经过10年卓有成效的工作,与其合作者迈巴赫在自己的工厂里,开始研究一种空气冷却的高速汽油发动机。

1892年,美国的福特制成了内燃机汽

车,开始建立自己的汽车工业。1887年,安装汽油机的小汽船行驶在江河中;1892年,第一台用汽油驱动的拖拉机奔驰在田野上;1903年,一架装有8马力汽油机的飞机,把美国的莱特兄弟送上了天空;1908年,制成了柴油机推动的潜水艇;1912年,柴油机驱动的远洋货轮下水;1913年,第一台柴油机火车制成。内燃机的广泛运用,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化学工业的兴建,既与煤炭综合利用有关,又与内燃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1877年,德国建立了国立化工研究所,在有机结构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煤焦油的综合利用,由此出现了染料工业、制药工业和香料工业。

1886~1900年的14年中,德国6家公司在染料技术上的创造发明达948项。德国还先后合成了尿素、电石、尼龙、人造丝、DDT、橡胶、除草剂等。化学工业在美国也很发达。1916年,美国已经在工业生产中实际采用了“热裂法”,提高了精炼石油的产量。20世纪初,在高分子理论指导下,合成化学工业在许多国家蓬勃兴起。

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和人类生活影响极大,技术发明的自然科学成果含量更高,推广运用也非常迅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工业革命。

同盟与协约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电力工业、石油开采业、石油化工业、汽车制造业等重工业迅速发展。

这样一来,生产关系也随之变化,产生了垄断组织,垄断经济逐渐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石,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帝国阶段。垄断还进一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老牌国家英国和法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新兴的美国和德国经济发展相当快,工业总产值超过英、法而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俄国和日本经济也迅速发展。这就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掠夺,因此,列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各方为了寻找同盟者,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并压倒对手,在欧洲便逐步形成了对立的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

同盟国又称为“三国同盟”,即德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三国所订立的军事同盟。19世纪末期,德国与俄国的关系日趋紧张,德国担心俄国和法国结盟来对付自己,便加紧拉拢奥

匈帝国。

1879年10月7日,德国与奥匈帝国缔结了对抗俄国的《德奥同盟条约》。其实,德国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孤立法国。在同奥匈帝国结盟以后,德国又开始拉拢意大利。

经过多方讨价还价,1882年5月,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了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国和奥匈帝国应以全力援助,如果德国遭到法国的进攻,意大利也要担负同样的义务;如果缔约国的一国或者两国遭受法、俄的进攻,缔约三国应协同作战。

但是,意大利却保留了一个条件,如果英国进攻德国或奥匈帝国,意大利则不予援助。这个条约的有效期虽然只有5年,但后来三国四次续订。这样,三国同盟最终形成。

再说协约国。又称为“三国协约”,指的是英、法、俄三国针对“三国同盟”,所缔结的互保性军事同盟。

“三国同盟”形成后,法、俄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在1892年签订了秘密军事协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进攻法国,那么,俄国应用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同样,如果他们进攻俄国,法国也用所有的军队与德国作战。

不久,两国政府正式承认同盟生效。与此同时,出于对德国势力日益膨胀的畏惧,英国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便决定放弃传统的“光荣”鼓励政策,开始向法国靠拢。

1904年4月,英国和法国签订了瓜分殖民地的协约。这个协约的主要内容是,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利。

通过协约,英、法两国的矛盾解决,双方利益趋于一致。此后,英、俄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德国,也开始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

1907年8月,英国和俄国在彼得堡签订了分割殖民地的协定。这个协定划定,波斯东南部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北部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两者之间是一个中立地带,对英、俄两国平等开放;俄国承认阿富汗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外,并允许英国代替阿富汗的外交。英国则声明不变更这个国家的政治地位;尊重西藏的领土完整,不得干涉它的内政,只可经过中国政府与它交涉,因为西藏是中国的领土,这项内容很明显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这样,所谓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之后,两大集团之间互相竞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本章完)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