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鸣沙山月牙泉

鸣沙山,月牙泉

鸣沙山又叫神沙山、沙角山。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鸣沙山处在腾格里沙漠的边缘,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绵延40公里,南北最宽可达20公里,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一听鸣沙山这个名字,就知道这山名是有来头的。不错,这山名确实有来头。那么,它为什么叫鸣沙山呢?顾名思义,鸣沙就是会鸣叫的沙子,或者也可以叫它会“唱歌”的沙子。鸣沙山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会鸣叫歌唱的沙子而得此美名的。这样看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句话好像就是专为鸣沙山而说的了!

鸣沙鸣沙,“鸣不虚传”!那么,鸣沙山究竟能发出怎样的声音呢?

一种是所谓“自鸣于天”,意思是不需要人力,自然而然发出的鸣叫。据史书记载,即使是在晴朗的天气,风停沙静,沙山山体也能发出“丝竹管弦”一样的美妙声音,这声音能够传得很远很远,在敦煌城中都可以听到。这就是在《敦煌县志》中被誉为“敦煌八景”之一的“沙岭晴鸣”。要真正欣赏这一奇景,不仅需要认真来看,更重要的是需要用心去听!

另一种是“和声于人”,意思是应和人的活动而发出声响。这种声响无论是在登山,还是滑沙时都能听得到。东汉辛氏《三秦记》中说:“人欲登峰,必步下入穴,即有鼓角之声,震动人足”。就是说当我们爬山的时候,由于沙子非常松软,脚下必然会踏出一个个的地穴,我们的脚也会被细沙埋没。这时,沙子就会发出如“鼓角”一样的声响,就连我们的脚也能感受得到沙粒的震动。同样,当我们从山上滑下时,山体随即发出嗡嗡隆隆的鸣声,轰然作响,有如地府管弦,天籁之音。

话说到这里,朋友们一定会感到好奇。这鸣沙山的沙子为什么能发出声响呢?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有两个版本,一是民间版本,二是官方版本。民间的是一个充满想像而又奇特的传说,官方的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先来说说民间传说吧!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先生在仙界住得实在有些寂寞,就想下凡来旅游旅游,到哪去呢?他听说敦煌一带风光独特,人杰地灵,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便倒骑了毛驴,悠哉悠哉,下凡来了。顺便说一句,这位果老先生还是个典型的“工作狂”,出来旅游也没忘了自己的职责——降魔除恶。这样,他就顺便让毛驴驮了两袋“镇魔神沙”。有一天,果老骑着毛驴来到了敦煌城南。一到这里,他就被这儿的风景深深吸引住了。正当他陶醉忘形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一个淘气的小孩把毛驴身上的沙袋给扎破了。顿时,沙子倾泻而出,毛驴受了惊吓狂奔不停。沿着毛驴奔跑的路线,沙子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形成沙山,而毛驴脚印踏过的地方,都会有甘泉涌出,这些泉水以后就汇集成美丽的月牙泉。等毛驴停下的时候,果老先生的“镇魔神沙”也流完了。结果,这里的妖魔鬼怪全都给镇压住了。从那以后,只要一起风,被压在神沙下面的鬼怪们就会呜呜哭泣,反思自己的罪过。朋友们,您明白了吧。民间版本告诉我们,鸣沙山的响声就是鬼怪们哭泣祷告的声音,而月牙泉就是毛驴奔跑时踏成的甘泉。怎么样?够浪漫的吧!

传说归传说,要想知道鸣沙山鸣响的真正原因,还得去问问“赛”先生,也就是科学。科学有点严肃,但它能让我们增长见识。科学告诉我们,鸣沙又称为响沙、沙哨或音乐沙,在海滩和沙漠中常有分布,以沙漠鸣沙最为罕见。物以稀为贵,敦煌的鸣沙,也就成为一种稀有的旅游资源!

经过科学家们的反复勘测和研究,发现鸣沙山发出声响的原因,与沙粒的排列结构、摩擦振动以及鸣沙山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沙子能不能发出声响,关键要看沙粒表面有没有“共鸣腔”,也就是一些小小的孔洞。鸣沙山的沙子,经过长期风蚀、水蚀及化学溶蚀,成为表面光滑而又多孔的球状沙粒,这些孔洞就成为发声的音箱。这样的沙粒,当遇到风吹、滑沙等外力使它快速运动时,就会因为互相摩擦、碰撞而产生微弱的振动声响。无数沙粒的声响汇聚在一起,产生“共振放大”的效应,从而使我们能够听到沙鸣的声音。加上我们看到的沙山地形,四周几乎都是山峰,只有东北面留有一个缺口,中间形成了一个低谷,这又是一个天然的共鸣箱。当人们滑沙导致流沙急速下泻而发出声响时,这种声音一方面因为共振而被放大,另一方面又因为特殊的地形而形成雷鸣一样的巨大回声。朋友们,您听明白了吗?难怪人们把能发出声响的沙子叫“沙哨”、“音乐沙”,原来她们不是普通的沙子,这些小小精灵一个个都是自带音箱的音乐“演奏家”,正是她们齐心协力的合奏,才让我们听到了天籁之声!

如果说沙子能够发声是他们的“特异功能”的话,那么,这里的沙子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如果您还没有注意的话,那就请您捧起一把沙子仔细瞧瞧,看它与一般的沙子有什么不同?对了,也许您已经发现,这些沙子不是一种颜色,而是有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这就是被称为鸣沙山之宝的“五色沙子”。

月牙泉就像一位戴着盖头而又稍有几分羞涩的新娘,隐藏在沙山深处。不过,转过山弯,这位新娘很快就要揭开她的神秘面纱了。这就是令无数人魂牵梦绕的月牙泉。

田震在歌中唱道:月牙泉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的乐园。也有人说,鸣沙山、月牙泉就像是一对“孪生姐妹”,而更多的愿意把他俩比作大漠戈壁中的一对浪漫**。沙山伟岸挺拔,有着男子汉一样宽广博大的胸怀,而月泉安静灵秀,恰似女子温柔淡雅的性格。几千年来,他俩相依相偎,不弃不离,这就是他们美好爱情的最好见证!

月牙泉因形似半月而得名,汉代称为沙井,唐代称药泉。千百年来,月牙泉始终与沙山相伴,周围沙山重重,流沙环绕。按照常理,泉水处在沙山的包括之中,流沙与泉水之间仅隔数十米,极容易被沙粒埋没。但是,让人称奇的是不管有多大的风沙,沙子都不会被吹到泉水之中。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绵历古今,沙不填之”的天下奇观!游人至此,谁能不为这样的奇迹而感到惊讶呢?

那么,月牙泉处于沙山的重围之中,而又不被填埋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经过仔细观察和研究,发现这与月牙泉周围独特的山形地貌和风向有关。月牙泉周围都是高耸的沙峰,只有东北有一个较宽的缺口。显然,这样的地形对月牙泉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因为,沙子不会自己移动,只有借助于风的力量才能进入泉区,而月牙泉周围独特的地形正好巧妙地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敦煌地区的西北风最多,风力也强,对月牙泉的威胁最大。不过,当西北风沿着山坡下来时,风向发生改变,向西南吹去。部分进入泉区的风,遇到的是一个环形山洼,形成向上作离心运动的旋风,反而把带来的沙子和白天被游人踩落的沙子吹向四周的山坡或者抛向山峰的背面。所以,风沙不仅没有埋没月牙泉,而且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由于白天爬山、滑沙等活动被大量踩落的沙子,到了第二天又神奇地恢复原貌了。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啊!

月牙泉长约200米,宽处可达50米。水质甘醇,清澈如镜,宛如沙海中一颗晶莹闪光的翡翠,镶嵌在沙山群峰之中。泉内生长着“铁背鱼”、“七星草”,相传人吃了以后,可治疑难杂症,也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所以又有“药泉”之称。当地有“铁背鱼、七星草、五色沙子三件宝”的说法。

泉水南岸有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100多米的台地,台地上原有古建筑群100多间,从东向西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经堂、雷声台、玉泉阁等,亭台楼阁,临水而设,可供游人休息赏景。可惜的是,这些建筑在“特殊时期”中多被毁坏,现在能看到的建筑,多为近年来所建。

月牙泉的种种神奇之处和她美丽动人的形态,引得无数游人流连忘返,文人墨客至此,也会情不自禁地作诗歌咏,赞不绝口。如清代苏履吉《月牙晓澈》说:“胜地灵泉彻晓清,渥洼犹是昔知名;一弯如月弦初上,半壁澄波镜比明。风卷沙飞终不到,泉含止水正相生;歇来亭畔频游玩,吸得茶香自取烹。”“月牙晓澈”也被誉为敦煌八景之一。

来到鸣沙山,也别忘了静静地欣赏一下沙山之美。完全由随风飘飞的细沙堆积起如此美丽的山形,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看那清晰明显,蜿蜒曲折的山脊,呈现出一条条无比温柔和优美的曲线,而它们又都是沙的构思,风的杰作。同样,沙山神奇的自我恢复功能,又使它变得非同凡响,令人充满想象。这样的沙山,不论是游玩,还是观赏,都极富魅力,不可多得。鸣沙山也因此被评为中国最美五大沙漠之一。还要提醒大家,如果有风,我们还会看到“沙旗”景观。这种景观会形成于山脊部位,当风把大量的沙粒吹起,到了山脊时,被凌空抛向另一侧,形成短暂的“挂沙”现象。这时的飞沙,就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十分壮观!

在民间,自汉唐以来当地百姓就有每逢端午节到鸣沙山“滑沙听雷”,在月牙泉“龙舟竞渡”的风俗习惯,清代后又有农历4月28日举行“药王庙会”和6月6日在泉边采集艾草煎汤沐浴等民俗活动。这些活动一直沿袭至今。

近年来,中央和省地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月牙泉的保护与管理,修建了仿古建筑月泉阁、听雷轩、墨池云和山门,建成了市区和月牙泉风景区的旅游道路,开发出骑骆驼、滑沙、驾驶沙漠越野车、卡丁车、跳伞,以及沙浴、沙疗等旅游服务项目。目前,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已初步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健身、沙漠体验、文化交流和地质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区。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